style="text-indent:2em;" align="center">
一、来源有四。
1、源于智氏,“三家灭智”,智家军兵败,智伯被杀,祸殃智氏族属,赵、韩、魏瓜分了智家的土地、财产,智氏家族面临着空前灾难。智徐吾(六世祖,智申之弟),晋国涂水大夫,以封邑“涂”为氏,这支族人又得以保全,即延续到现在的涂氏。同时,也为中国的姓源,开创了“以水为姓”的先例。
2、源于地名,出自两汉时期古洪州涂水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源于涂水流域的涂氏,依靠涂水流域的肥沃之地,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,而且,不几代就出现在江西的南昌一带,跃居于当地其他诸姓之上,在南昌扎下稳固的基业。两千多年来,涂姓和其它姓氏一样,从发源地(淮河中、下游一带),迁徙发展到全国各地。据了解,目前涂姓主要分布在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云南、山西、河北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宁夏、新疆、西藏、台湾等31个省市、自治区,其中,尤以江西省(原豫章郡)最为集中。
3、源于涂山氏,出自夏朝大禹之妻涂山氏,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。据史籍《姓氏族谱笺释》、《风俗通》等记载,夏王朝时期有复姓涂山氏,其族人后省文去山字,称涂氏。涂氏一族传至晋朝时期,有一著名的东晋王朝开国重臣、任大司马、新吴侯涂钦。涂钦,原名涂钦,公元246~337年,字文思,淮南寿春人(今安徽寿县),是著名的西晋大臣,东晋王朝开国功勋,仕晋任大司马。晋怀帝永嘉元年(公元307年),涂钦率军护琅琊王司马睿即东晋元帝之位。晋元帝于晋建武元年(公元317年)颁诰命,以涂钦征石勒寇乱“戮力行阵,扈跸南迁,功盖臣邻,必存社稷”,册封为新吴侯(今江西奉新),出镇豫章,居武阳港(今江西南昌),当时涂钦将族人皆携去豫章,形成了涂氏家族的豫章郡望。之后,涂钦去“土”改为“涂”,以别于西北之涂氏家族,称涂钦。自此,涂钦成为后世东南八省即苏、浙、皖、赣、湘、鄂、闽、粤的涂氏始祖。涂钦高寿达九十一岁,在当年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寿星。
4、汉化改姓为氏
源于回族,属于以地名汉化改姓为氏
源于鄂温克族
源于锡伯族
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今土家族、侗族、壮族、苗族、布依族、纳西族、哈尼族、僳僳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涂氏族人分布,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□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二、迁徙分布,聚集地
涂钦的后人,在豫章繁衍昌盛,尤其自南唐涂廙之后,成为了豫章的望族。
涂廙,字希远,号煦斋。钦公第十八世孙。南唐升元(公元973年)年间人,任南昌县尉,撰补豫章记。他是涂姓在南昌的始祖。他的子孙后代,分布在南昌县、新建县、进贤县、安义县、奉新县及丰城市一带的各乡镇,成为涂姓人口密聚的地区。至今,南昌县的所有乡镇,都有涂姓人聚居的自然村,有的一个乡镇涂姓聚居的有多达五、六个村。据清光绪年间《南昌县志》记载:南昌县有涂姓家族居住的自然村达101个(还不包括:瓦子巷、赤巷、花港、桃花塘、朱古巷、涂鲍坊、涂城港、涂城、涂阜等九处);新建县有涂姓集居的乡、镇11个,自然村23个;丰城市有涂姓聚居的乡、镇15个,自然村39个。高安县有涂姓自然村42个;奉新县有涂村集居的场镇12个,自然村70个。从而涂姓成为了南昌的望族。
三、郡望堂号
郡望
豫章郡:亦称南昌府、南昌郡。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,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。
南昌郡:即今江西南昌。春秋战国时期属吴楚。秦朝时期属九江郡。旧史学家们称之为“南蛮”之地。
宜黄郡:即今江西宜黄县。宜黄境域在春秋时期属吴国。战国初期属越国,楚灭越后属楚国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九江郡。
堂号
豫章堂:以望立堂。
南昌堂:以望立堂。
宜黄堂:以望立堂。()
五桂堂:涂俛,让公子,宋任黄州知府,封谏议大夫,生子济。涂济,字时甫,宋封朝散大夫,资治少尹,生五子:长子涂大任,宋元符三年已卯科(公元1100年)进士,同李釜榜,中书舍人。次子涂大琳,宋元祐六年辛未科(公元1091年)进士,任湖广汉阳府通判。三子涂大经,宋绍圣元年甲戌科(公元1094年)进士,任南昌太守,“封南昌伯,敕祀乡贤”。四子涂大明,宋元和元年戊戍科(公元1118年)进士,授湖南善仅知县。五子涂大节,宋绍兴十二年壬戍科(公元1142年)特奏名进士,任河南开封府祥符知县。涂公五子,俱登进士,为官显赫,时称“五桂”,因此,涂氏堂号又称“五桂堂”,涂氏专用堂联:“十州世第,五桂家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