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yle="text-indent:2em;" align="center">
一、来源有三。
1、源于姜姓,出自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,属于以地名演化的图腾信仰为氏。
冀,历来是中国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,是九州之一中的“河内之州”,地域范围为今甘肃、山西、河北以及辽河以西、黄河以北、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。
2、源于伊耆氏,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唐尧后代的封地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
相传,帝喾的儿子尧生于伊(今河北保定顺平),嗣后耆,故称伊耆氏(伊祁氏),号放勋。他起初被封在陶城(今山西永济),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(唐,是“大”的意思),亦称陶唐氏、伊唐氏,赐封在刘邑(今河南偃师)。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,建都平阳(今山西临汾),其后裔子孙多因之,分衍称伊耆氏、伊祁氏、陶唐氏、伊唐氏、尧氏、伊氏、陶氏、唐氏、刘氏等。
3、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芮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。
据史籍《元和姓纂》记载,“晋大夫冀芮,食采于冀,子孙以冀为氏。”
二、迁徙分布,聚集地
冀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,人口约十九万六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012%左右。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西周时有冀国(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),冀国人后来以冀为姓氏。另外,春秋时期,冀附属于晋国,晋国大夫郤芮被晋王封在冀,称为冀芮,他的后代也称为冀氏。冀姓中人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上佳的表现。譬如,北周冀俊,“性沉谨,善隶书”,因功累迁昌乐郡守及湖州刺史,为官每年以清约恬静自处,而且前后年所历俱有政声;金代诗人、尚书省都事冀锡;明代理学家冀亭;现代政治家冀朝鼎等,都为冀姓名人。
今山西省的太原市、朔州市山阴县、长治市、晋中市平遥县、介休市,山东省的临沂市苍山县、菏泽市、聊城市阳谷县、青州市、鄄城县、泰安市、枣强县、泗水市、莘县,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梧洲市,河南省的永城市、西平县、洛阳市、濮阳市范县、南阳市方城县、襄城县、禹州市、新乡市、邓州市、夏邑县,河北省的石家庄市、涞水县、沧州市献县、邯郸市永年县、保定市,陕西省的商洛市、富平县、汉中市西乡县、红通县,安徽省的六安市、霍邱县,湖北省的房县,黑龙江省的依安县,湖南省的长沙市,江苏省的徐州市沛县等地,均有冀氏族人分布。
三、郡望堂号
郡望
渤海郡:历史上的渤海郡在地域上有两个称谓,另一为渤海国。西汉时期从巨鹿、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,治所在浮阳(今河北沧州东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。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(古女真族),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,先称振国(震国),又称渤海国,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。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、忽汗州都督,遂名渤海国。渤海国地跨乌苏里江两岸,在今辽宁、河北、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。后唐同光四年(丙戌,公元926年),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·德光所灭,以后不复存在。
渤海郡国:唐代东北靺鞨族等建立渤海郡国,相当于现在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。
堂号
渤海堂:以望立堂。()
革弊堂:革弊意思就是革除不好的政策法令。明朝时冀绮任户部主事,后来又任应天府府尹,后改为京兆尹。他在为官期间,先到民间了解情况,凡是不利于民的政令都全部革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