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姓的来源
一、来源有五。
1、源出仓颉之后。
仓颉,也称苍颉,又称史皇氏,仓颉之后,衍生了仓氏、史氏、侯氏、侯冈氏、夷门氏、仓颉氏。仓颉为史官,人称史皇氏,其后有一支以官为氏,称史氏。
2、出自周太史佚之后。
历代他姓史官,亦多以官为氏。见于历史最早的史姓人物,当属西周初年的太史史佚。西周初年有太史史佚,为人严正,与太公、周公、召公并称为四圣。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,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。春秋时期,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。
3、隋唐时代"昭武九姓"之一。
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,居史城,为"昭武诸国"之一,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,遂以国名为氏。
4、为突厥族阿史那氏所改。
北魏阿史那部,有归附唐朝者,改姓史氏。
5、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。
如唐有史思明,本宁夷州突厥种。
二、迁徙分布,聚集地
先秦时,史姓活动已经遍布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。西汉时,山东的史姓得到了王室的重视,称为汉代累世公卿的名门望族,子孙繁衍长生,以山东为基地向江苏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等地发展。到唐宋时,外族的史姓在河南、陕西、四川等地定居,改变了西北和西部史姓的结构和比重。之后,史姓在各地都有分布。
宋朝时期,史姓大约有近35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45%,为宋朝第四十八位姓氏。史姓第一大省是四川,约占全国史姓总人口的47%。史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、浙江,这二省史姓大约占全国史姓总人口的68%,其次分布于河南、陕西、江苏,这三省的史姓又集中了18%。全国形成了西部的秦川、中部河南、东部江浙三块史姓聚集地。
明朝时期,史姓大约有23万,约占全国人口的0.24%,为明朝第八十三位姓氏。宋、元、明600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%,史姓人口增长为负值。面对战乱和屠杀,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,史姓是北方地区姓氏,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。史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、江苏、山西、山东四省,大约占史姓总人口的65%,其次分布于河北、河南、江西,这三省的史姓又集中了20%。浙江为史姓第一大省,约占史姓总人口的19%。宋、元、明期间,史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,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东方地区迁移。全国重新形成了以东部浙苏鲁、北部晋冀豫为中心的两块史姓聚集区。
三、郡望堂号
【堂号】
"忠烈堂":明朝末期,史可法以兵部尚书、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。当扬州城危的时候,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,因为自己没有儿子,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。并且交待说:"我死后,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。"城破以后,可法自刎不死,他又命史德威杀他。德威哭着不肯杀,结果被清兵俘虏。被俘后,清人劝他投降,他坚决不屈,壮烈殉国。
【郡望】
健康郡:十六国前凉置郡,治所在今甘肃高台西南。北朝魏废。
宣城郡:晋太康二年(公元281年)置郡。治所在宛陵(今安徽宣城)。
高密郡:西汉本始元年(公元前73年)改胶西郡置国,治所在高密。西晋复置国,南朝宋改为郡,治所在桑犊城(今山东潍坊市东)。
京兆郡:汉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改内右史置京兆尹,为三辅之一。治所在长安。
桂阳郡:公元前202年置桂阳郡。西晋建兴三年(315),分设桂阳、平阳郡。西汉时,桂阳郡,领县十一;南北朝时,宋、齐、梁称桂阳国,陈时又称桂阳郡;隋文帝开启九年,一度废桂阳郡,置郴州;唐玄宗天宝元年,又称桂阳郡;宋称郴州桂阳郡,设知军;(今湖南郴州永兴一带)。
四、史姓血型:
史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:O型占32.4%,A型占28.5%,B型占29.8%,AB型占9.3%。
五、当代史姓的分布
当代史姓的人口已达到250多万,排在全国第八十五位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21%。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史姓人口由23万激增到250多万,增长了11倍,史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比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要低。自宋朝至今1000年,史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态势。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、河南、河北三省,大约占史姓总人口的37%,其次分布于山西、江苏、辽宁、云南、陕西,这五省又集中了28%。山东为当代史姓第一大省,居住了史姓总人口的15%。全国形成了以华北、华东为中心的两个史姓居住区。在600年间,史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、元、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,向南和向西是流动的主流,同时出现向东北移民的情况。()
史姓在人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。在鲁豫晋、冀京津、陕宁、青海东部、甘肃大部、内蒙古大部、辽宁、吉林大部、黑龙江北部、皖苏沪、浙江西北角和东南角、湖北大部、川渝北部、云南大部、新疆西北,史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.24%以上,中心地区达到0.7%以上,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39.4%,该地区居住了大约80%的史姓人群。在内蒙古东北、吉林北部、黑龙江南部、浙赣湘北部、湖北南部、川渝中部、云南西北,史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.08%—0.24%之间.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3.8%,该地区居住了杏约1l%的史姓人群。